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满园奇葩争春色 -----省数学观摩研讨课听课反思

满园奇葩争春色 -----省数学观摩研讨课听课反思

2011年03月29日 00:00:00 访问量:81
  

 

满园奇葩争春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——省数学观摩研讨课听课反思
 
王丽静
 

    山东省数学骨干教师课堂观摩研讨课在临沂市举行,我有幸参加,受益匪浅。在微有寒意的阳春三月,我却感受到一股暖暖的、浓浓的热烈气氛。执教者的引导点拨,与会者的真诚点评,专家们的总结交流,让我认识到一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,更是一门艺术,是多人智慧的结晶,听一节好课是一种享受,让人欲罢不能。下面谈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:

    一、     同课异构,各有特色。

    在这次活动中采取“同课异构”的方式,十名教师同时执教三个课题,《3的倍数特征》、《毫米、分米的认识》和《三角形的内角和》,采取这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对执教老师很有挑战性,但每位教师的课却都轻而易举的攻破了教学重难点,在教学理念上却又不尽相同,设计巧妙,精彩纷呈。以《毫米、分米的认识》为例,执教老师都从学生喜欢的孙悟空这幅情境图入手,以学生为主体,以猜一猜、摸一摸、估一估、量一量、找一找为主线,但给人的感觉不一样,教学风格决定了课堂模式。王晓芳老师的课平易近人,和学生交流比较多,学生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;张艳老师的课思路清晰,学生从自主探究到总结推理,有条不紊;而王茜老师的课细腻到位,采用融会贯通的方式轻松构建了知识网络。

    二、     吃透教材,深入浅出。

    只是了解教材,就做不到深入浅出,而只有吃透教材,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。同一节课,相同的教学目标,不仅要让学生知道“是什么,还要知道为什么;每一位执教老师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础上,选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,让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,让枯燥的课堂不再枯燥。例如王晓芳老师的课中,毫米的认识是一个难点,王老师通过变小魔术活跃气氛,从孙悟空会变大变小的金箍棒有多长入手,当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测量不到1厘米的小金箍棒遇到困难时,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,有的学生说出可以用毫米作单位,老师明知故问:“毫米藏在哪儿?我怎么看不到?”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探索活动中,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难题解决。陈兴远老师的《3的倍数特征》中,学生通过活动发现了3的倍数特征,但老师没有戛然而止,又进行了拓展延伸:“为什么这样?”通过课件出示红苹果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,鼓励学生善于思考,大胆质疑,直到学生提出疑问:“为什么25的倍数只看个位,而3的倍数的特征是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呢?”问题提出后,陈老师带领孩子们利用小棒,研究了为什么25的倍数特征可以只看个位,而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;更深层的研究了我们作为数学老师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:例如我们平时教学543的倍数,先用5+4算出和,如果和能被3整除,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也就结束了。而陈老师要追求为什么大胆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:前面545表示的是5个十,而5+4中的5表示的是5个一,这个5个一是哪来的?”通过小棒的展示、探究,学生真的搞懂了这其中的缘由,让难理解的问题明了化。

    三、     引导点拨,“权力”下放。

    每一位老师的课堂上,都体现了新课改精神,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,自己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并在这个过程中,学会团结合作,汇报交流,敢于提出异议,勇于动脑思考。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,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。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会让教师大跌眼镜,但有时候学生也会让教师眼前一亮,教师正是能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课堂才会变得如此的精彩。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,教师不提醒;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,教师不引导,允许学生出现错误,呈现学生最真实的一面。老师不再重复絮叨,而是“权力”下放,站在高处掌控课堂,这也充分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。

    四、     知识广博,口含灵珠。

    这十节课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这些骨干教师的自身素质。我觉得,一节课的设计可以集多人的智慧,不妥的地方可以改之又改,但一个人的素质体现却不是一日之功。从这几位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足可以看出他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历练,举止稳重大方,语调柔声入耳,甚至语速都与学生的步调一致,既不拖延又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思考余地。在仅四十分钟的一节课中,既展示了自己妙语连珠的口才,又体现出渊博的知识蕴含。例如王茜老师的课中,老师让同学们举例说出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,一位学生说4根头发的厚度,老师随机反应:“老师刚在电脑上查过,大约20根左右的头发并排放在一起才是1毫米。”告诉了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,也展示了自己丰厚的知识功底。

    同时,这次研讨会还采取了新的评课方式,用“1+1+1”的方式,让与会者把对一节课的亮点、缺点、建议跃然纸上,张贴到会议室的四周,做到了人人评价,人人参与,把自己的听课感悟及时呈现出来,也便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。

    最后把自己悟到的“课堂设计思路”梳理一下,就是用一条线索贯穿始终,回归学生的经验,回归学生的需要,回归数学的本质。正如省教研室徐老师给我们做的大会总结:1、从复习引入,了解教学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、经验起点。2教师要精心设计结构化的研究素材,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既关注是什么的问题,又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,3注重思维的和结论的严密性注重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延伸。4简约主义,把机会让给学生,要文火慢炖”。我想,这也正是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方向。

 
 
编辑:教育网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德州市禹城市教育局 特此声明。